但就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产业,我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西方卡脖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车间工人洪家光站了出来,虽然他家境贫寒,也是技校出身,却凭着骨子里的韧劲,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家技术的空白!
那年,中航工业集团向沈阳第一机床厂58车间,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加工金刚石滚轮。
这个看似普通的零件其实就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的核心设备,必然的联系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它是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关键工具,能够精确控制叶片的形状和表面上的质量,高质量的叶片对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对这项技术实施严格封锁,中国一直无法突破这一技术壁垒。
这项任务的难度远超以往,金刚石滚轮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这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车间里的许多老师傅都显得犹豫不决,然而,慢慢的变成了技术骨干的洪家光却主动请缨。
考虑到洪家光多年来的出色表现和技术积累,车间领导决定任命他为技术攻关团队的领头人。
攻坚过程异常艰辛,洪家光带领团队持续工作数十天,他们吃住都在车间,废寝忘食地进行反复实验和调试。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重新开始,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洪家光更是以身作则,即使在手部受伤的情况下也坚持工作。
洪家光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刀具,能够同时完成多道工序,大幅度的提升了加工效率。
同时,他还改进了机床的冷却系统,大大降低了工艺流程中的热变形,进一步提升了加工精度。
经过40多天的不懈努力,洪家光和他的团队成功加工出了符合标准要求的金刚石滚轮,精度完全达到了设计标准。
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更为国家节省了巨额的技术引进费用。
洪家光团队的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中航工业集团的领导亲自到车间视察,对他们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对洪家光卓越贡献的肯定,他被提拔为中航集团首席技能专家,这是技术工人能轻松的获得的最高职称。
而这项技术,为航空发展带来了9200多万亿的产值,国家给予了洪家光800万元的奖励。
1979年,洪家光出在辽宁省的一个偏远农村,他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尽管生活拮据,洪家光的父母却从始至终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他们坚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洪家光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然后借着微弱的油灯光芒继续阅读。
然而,初中毕业时,家庭的经济情况迫使洪家光不得不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梦想,他选择了一所技术中专学校,希望能尽快学得一技之长,减轻家庭负担。
进入技校后,洪家光并没有松懈,他充分的利用每天往返学校的时间,贴身携带着几本厚重的技术书籍,在颠簸的公交车上孜孜不倦地学习。
1999年,在学校的推荐下,20岁的洪家光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
这是一家在航空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型国企,洪家光满怀憧憬,幻想着自己能直接参与到飞机制造的核心工作中,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被分配到了最基础的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拧螺丝,这与他心中憧憬的高精尖技术工作相去甚远。
面对现实的挫折,洪家光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开始调整心态,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价值。
车间里的老师傅成为了他的引路人,告诉他每一个成功的工人都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的,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成就未来的辉煌。
受到启发的洪家光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利用每一分钟空闲时间偷学技术,仔仔细细地观察其他工人的操作。
他还主动涉猎其他部门的技术,如铣床、刨床等,力求全面发展,这种努力让他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他要与家人分离,过上艰苦的生活,但他坚信,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突破。
怀着这样的信念,洪家光开始了技术突破之路,之后,他有幸拜全国劳模孟宪新为师,学习更高深的技艺。
在师傅的指导下,他挑战了许多高难度技术,如每分钟1200转的高速切削内螺纹。
这项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的操作精度和稳定能力,洪家光通过不断练习和摸索,终于掌握了这项技能,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洪家光的努力是惊人的,他每年的工作时长超过7000小时,远超普通人的4000小时。
他还养成了记录工作心得的习惯,累计写下了10万字的笔记,这些笔记不仅是他技术进步的见证,也成为了后来指导新人的宝贵资料。
他的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各种机床操作的要点、普遍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自己的创新想法。
更是在创作出金刚石滚轮后,被获评大国工匠称号,成为全国技术工人学习的榜样。
不过洪家光的成就很快引起了国际关注,据传,有一家美国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了令人难以拒绝的高薪。
然而,洪家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诱人的offer,他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技术是在祖国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的心永远属于中国制造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传承技艺,洪家光于2015年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在短短几年内,工作室就完成了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高技能人才的价值。
截至2022年,洪家光的工作室已经攻克了84项技术难题,解决了上百项生产问题。
他们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如敏捷工装调试平台的研发,逐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技艺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洪家光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标杆,诠释了工匠精神和中国创造的深刻内涵。
然而,洪家光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深知,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科技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他经常强调,技术创新没有终点,中国制造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更加多的突破和创新。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精神,中国制造就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了重要地位。
而洪家光,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下一步行动,无疑将继续引领中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