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撬动“大而广”张江这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支点”是什么?

米乐app下载

“小而精”撬动“大而广”张江这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支点”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01-01 来源:米乐app下载

详细介绍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与张江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融为一体,仅占地900亩的上海科技大学,却展现出了极大的能量:

  承担“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打造国之重器;全校的申请专利中PCT国际专利占比30%,已申请专利的总体转化率高达25%,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70多亿元……

  作为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科技大学如何以“小而精”撬动“大而广”,成为上海原始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又一重要策源地?让我们一起走进上科大校园,探寻上海科技大学的“撬动支点”。

  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科技大学成立。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建校初期,我们就奠定了非常好的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依章办学、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综合预算……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上海市给到我们的支持,这是我们后续所有人才教育、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离不开的基础。”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处处长王绛介绍到。

  立足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上科大带来了包括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诸多先天优势,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则使得上科大无论是在教育科研上,亦或是大项目大装置,都与两方保持紧密的合作。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下简称“硬线项目”),便是院市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上海科技大学作为其法人建筑设计企业,目前正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紧密合作推进建设。据悉,该装置将成为未来十几年世界上仅有的三台高性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从而形成光子科学领域美国-欧洲-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脉冲结构,和更好的相干性,能提供的X射线峰值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10亿倍。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能力,从拍分子照片提升到拍分子电影的水平,将在能源、环境、材料、物理与化学、生命及医药等领域提供前所未有的尖端研究手段。

  建成之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将与已有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组成大科学装置集群,将为上海张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科学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上海科技大学构建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全面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所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高校,做到面面俱到很难,但在一些特定领域,上科大已树立起一批令全国同行“近悦远来”的标杆平台,软物质微纳加工实验室(简称“软纳米平台”)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上科大专门为研发软物质、将新型材料的各种优异性质器件化并且实用化,而创建的一个微纳加工共享平台。“小规模、高水平”的软纳米平台已拥有光刻、蚀刻、薄膜、器件封装/测试等大型工艺设备60余套。

  在实验室里,摆放着原子力显微镜、镀膜仪、氦离子聚焦离子束显微镜等多项设备,“氦离子显微镜目前在上海,只有上科大有这台设备,放眼全国,我们这台设备也是国内最稳定、运营状态最好的一台。”软纳米平台工程师高珍介绍到,其作为一个大型设备共享平台,主要服务校内、外科研与教育项目,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先进的微纳加工设施及良好的工艺条件;同时也作为产学合作的公开交流平台,致力于成为微纳加工人才的培养基地。

  “十四五”期间,上海科技大学承接的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预研项目MIF也正同步推进,将探索未来聚变能源的前期物理技术攻关与工程问题。

  在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中,上海科技大学也取得了一批重要突破:2023年学校新增获批“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关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和应用关键问题。

  在医学领域,除了“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也需要我们来关注。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上科大运营管理,预计在2025年竣工,2026年试运行,一期建设共设计有500张床位,其中300张床位将用来作为临床研究使用,“临床研究中心建成以后,我们将面向全市,开展更多、更深度的临床研究合作项目。”王绛介绍到。

  2024年到当下,上科大在计算机和AI的国际的顶尖的学术会议,已有6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最佳论文提名、最佳学生论文等奖项,值得一提的是,这6篇论文第一作者都是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

  上科大如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诞生一批高质量论文?走进这些论文的诞生地之一——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ulti-disciplinary Artificial Reality Studio,以下简称“MARS”),一个巨大的金属结构穹顶映入眼帘,在这个穹顶的金属结构之上则又绑了许多摄像机,在穹顶中间,一个仿生机器人正随着音乐剧的播出而做着相应的表演动作。

  据MARS负责人许岚介绍,这一“半圆”是由实验室所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ghtstage穹顶光场系统,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态扫描设备,结合先进的光场成像算法,可以重建小到蛋白质结构大到城市物3D数据模型基于智能成像技术。

  基于这套技术装备,MARS已孵化了大量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案例。在近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放异彩的影眸科技“超写实数字人”,事实上正与MARS可谓“师出同门”,“影眸科技是从我们这边分拆出去的一个学生创业企业,我们学校也把这套光场设备授权给影眸科技。”许岚介绍说。

  强大的转化能力,科研实力是基础,近期MARS已收获三篇来自顶刊顶会的最佳论文,巧合的是,这三篇论文都是用生成模型方法去解决计算机科学的所有的领域的问题。“这三篇论文横跨了图形学、视觉和光刻技术,但却又都归于生成模型方法。”许岚介绍到。而这也正体现了MARS的学科交叉属性:以研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为重点,旨在将AI计算成像,增强现实、定制化芯片等技术融合实践应用。

  MARS的案例,是上科大在成果转化方面的一个缩影。“我们发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那么高水平的文章它不能仅只是文章,它应该尽快的转化成我们产业应用能够实施的专利。”长期以来,上科大引导教师们从专利本身的意义出发,进行申请专利与转化“专利本身的意义正是其商业经济价值: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在做成果转化时,专利能保护到什么层次。”

  专利申请,只是成果转化的一个开始。机制设计方面,上科大建立了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开办创业早期学堂,举办创新创业大会,打造对外开放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来帮助师生进行成果转化。

  目前,上科大已申请的专利中,年度转化占比最高时达到25%,已是世界一流高校水准。专利许可合同总额从2018年到现在已达70亿元,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6年-2023年累计衍生企业数46家、早期创业融资17亿元,衍生企业投后估值超过70亿元,涌现出包括标新、正序等一批业内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