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聚居,才有了发展。而聚居离不开地理条件,所以历史与地理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这篇万字文章,我们就从地缘和地理的视角,去了解这样一个世界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比如俄罗斯为什么不能容忍乌克兰加入北约、苏俄当年疯狂扩张的动力是什么、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冷战期间中国为何会被两头拉拢等等。
20世纪初,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从世界地理政治学角度提出一个世界岛理论。该理论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谁控制了世界岛的中心,谁就能控制世界。
所谓世界岛,就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陆地,这里汇集了全球绝大部分人口和资源,人类大部分活动范围和历史也是在这片陆地上。
而世界岛的中心,则是指北起北极、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西起伏尔加河,东至长江、西伯利亚这一广袤的地区。
图中阴影部分地区(我自己手画的,会有误差)大致就是世界岛的中心地带,覆盖了东欧、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
世界岛中心的西端远离大西洋,缺少雨水;东端方向又是一大片山脉,同样的得不到太平洋暖湿气流的眷顾。
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这一地区略显干燥,带来的问题是只有少数的雨水,继而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就不会有人口聚集。
从地形图来,世界岛中心区的地理环境确实不好,要么是高山,要么是较为荒芜的草原(地图上黄域代表该地区较为荒凉,介于草原和沙漠之间)
再对比张地球卫星的夜景图来看,世界岛中心区的的确人口稀少。注:图上的亮点代表人口聚集的密度,密度越高,亮点越亮。
东西方在历史上发生直接战争冲突的次数很少,主要是因为世界岛的中心区实在荒凉且缺少资源。普通国家很难有能力跨越这么长的距离投送军事力量,光是后勤就能拖垮自己。
中心区的东边,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对河西走廊完成一次远征就足以载入史册;中心区的西边,十字军最远也只能达到西亚地区。
历史上就曾经有这么一支军队完成了对世界岛中心东西两端的征服——蒙古骑兵。
世界岛中心以草原为主,不适合农耕却适合游牧。通过游牧活动将这个地区为数不多的资源——草,集中利用起来,蒙古骑兵得以跨越亚欧大陆,完成力量投送。
草原地区仅有的能量来源就是草的光合作用,蒙古骑兵利用这个最初级能量转换得以跨越荒凉的世界岛中心
世界岛中心往北是北冰洋,往西是东欧平原和大西洋,往南是印度洋,往东是太平洋。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世界岛中心这块陆地,并建立起发达的铁路网,就能把自己的力量投送到亚欧大陆的每一个角落。而控制了亚欧大陆,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世界。
陆权论认为,如果一个陆权国家控制了世界岛中心区域,就可以由内而外向外施加影响力,威胁世界岛边缘地区的国家安全。
而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岛国因为天然的地理劣势(比如缺乏纵深、海运效率太低),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历史上,曾经控制了世界岛中心地区的陆权国家,确实给周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比如13世纪的蒙古,给欧洲带去了“上帝之鞭”。而到了工业时代,实现对这一地区控制的俄国,乃至后来的苏联,都在现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些下文再细讲)。
海权论认为,如果能掌握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就能控制各国的经济命脉,并进而控制(影响)世界。
该理论认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几个全球性的帝国兴衰都与对海洋的控制紧密关联。如果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海上力量,就能通过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来影响世界。
不过,就算控制了海上交通线,最后终究是要弃船登陆的,毕竟这样一个世界大部分的人口和资源都在世界岛的大陆上。
而马汉的海权论又比较偏向于军事理论,因此,在海权论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个“边缘地带理论”。
该理论聚焦于世界岛边缘地区(尤其是东西两端),认为这些边缘地区气候合适,也聚集了全球的主要人口。
如果能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不仅能获得主要的资源,还可以把世界岛边缘地区联合起来,将占据世界岛中心大陆的陆权国家锁死。
世界岛往西的大西洋诸国,往南的印度洋诸国,往东的太平洋诸国,都属于边缘地带
缕完上述理论基础,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整个俄国历史就是一段领土扩张史——从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国扩张到现在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里我们只聊一下陆权和海权理论是怎么样影响俄国近现代史的。
到19世纪末期的,俄国的版图达到巅峰——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
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一广袤的地区,就得保证国家机器能有效的对边疆投送军事力量。
如果说欧洲那一侧因为离首都近、人口多、各种基础设施都还比较完善,还能保证有效的控制,那么遥远的西伯利亚就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了。
西伯利亚铁路顺利修成后,俄国可以跨过荒凉的世界岛中心地区,将军事力量大量的投送到远东。
西伯利亚大铁路有多条支线是就西伯利亚的主干线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境内,便于沙俄经略中国东北,线从蒙古进中国境内,可以抵达华北地区
西伯利亚铁路一旦建成,会极度影响日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在1904年2月,日本赶在西伯利亚铁路即将竣工的档口,发动日俄战争,就为了在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之前将俄国彻底击溃。
而在战争爆发后,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开始赶工期了,最终在1905年的上半年通车,赶上了日俄战争的尾巴。
或者说,正是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给让俄国可以往远东地区源源不断的运去援兵,才让日本及时收手。
作为陆权代表的俄国,纵使控制了世界岛中心地区,仍旧输给了世界岛边缘地区的海权国家日本。最终的原因还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力量投送方式(西伯利亚铁路还未建成),而本国的海军也因为距离问题,无法有效支援战场。
俄国广袤的国土让他们同时拥有多个海洋出口(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并建立了4支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
对马海战俄国海军输的那么惨,一个重要的缘由是支援舰队是从波罗的海万里迢迢赶来的,属于劳师远征,而日本海军则是以逸待劳
所以,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冷战,美国继续奉行边缘封锁的策略:带领世界岛边缘地区的海权国家,锁死苏联这个陆权国家。
欧洲那边有北约牵制,亚洲这边有日韩制约,苏联在海权的争夺上一直是处于劣势的。
这里面除了地理位置不佳这个因素,也有政策失误——当初放弃中国这个世界岛边缘的潜在海权国绝对是个败笔(这个下文再细讲)。
为了改变地缘环境,俄国乃至后来的苏联,除了继续强化陆权,更在积极的拓展海权,尽可能把自己的力量撒向边缘地区
在陆权上,苏联70年代又修了条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也就是图中上面那条贝阿铁路。
当年贝阿铁路的修建也被认为是苏联计划从东面扩张的迹象。80年代的小说《明斯克号出击》,就是以贝阿铁路竣工为背景的。
苏联在冷战期间对海权的争夺也一度卓有成效——往南租下了越南的金兰湾、在非洲的叙利亚、利比亚,中亚的美洲的加勒比地区,都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存在。
从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很难理解——阿富汗缺少资源,攻下来也获得了不了什么收益;苏联的陆权已经足够强大,拿下阿富汗的话,边际效益也太小。
其实,进攻阿富汗只是苏联军事冒险的第一步。苏联的意图不仅是获得阿富汗,而是想通过这里南下,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
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时,他的临终愿望就是俄国能挺进印度洋。如果能得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在这里保证一支海军舰队的存在,俄国/苏联的海权将大大得到提高(向东可以支援太平洋,向西可以支援地中海、大西洋,向南还可以威胁大洋洲)。
早在19世纪,沙俄已经尝试自己来夺取了——进攻阿富汗,然后通过阿富汗进攻印度(注此时印度还没分裂,也就没有巴基斯坦这一个国家),从而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
然而,沙俄对阿富汗的进攻遇到了两大拦路虎——第一个是兴都库什山脉,第二个是老牌列强英国。
平均海拔达到5000米的兴都库什山脉挡住了俄国的步伐,而英国更是不能容忍沙俄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扩张。
印度洋的几个主要国家——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个下文再提)、巴基斯坦是亲美的、伊朗也是亲美的(在1979年之前),合作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在1979年,苏联再次进攻阿富汗,以图后续再进攻巴基斯坦(此时已独立),饮马印度洋。
很自然,苏联再次遭到了绞杀(美国、中国、巴基斯坦、沙特等国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所以你知道巴基斯坦为什么那么积极协助阿富汗抵抗苏联吧?如果让苏联控制阿富汗,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
苏联的解体也代表着陆权大国争霸世界的企图再次失败,也说明陆权大国若无法有效控制世界岛边缘地区,就无法与海权力量抗衡,失败就在所难免。
现在的俄罗斯虽然还占据世界岛中心的大部分地带,但是海权力量全面萎缩,世界岛边缘地带几乎丧失待机,只怕是不可能再崛起了。
更远的事先不提,光是最近两百来年,就被英国、沙俄、苏联和美国的轮番入侵过。没有资源、到处是山的阿富汗,怎么这么多灾难?
阿富汗北面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西面是伊朗,东面是中国,南面则是大印度地区(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英国想控制阿富汗,是希望能够通过这里阻挡沙俄向南扩张的脚步,确保自己在印度洋沿岸的利益。
沙俄以及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理由都是一样的,旨在通过阿富汗继续南下,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
如果美国能控制阿富汗,那就等于在中亚这样一个世界岛中心地带插入一颗楔子:向北可以威胁俄罗斯的腹部,向东可以给中国西北地区施加军事压力。向西当然是不用说了,可以伺机干掉一直恶心自己的伊朗。而向南呢,当然是警告在中美之间两头下注的巴基斯坦以及在美俄之间两头下注的印度。
再仔细看一下,你还会发现,刚才提到的美国针对的几个国家,4个有核武器(中俄巴印),还有一个在谋求核武器(伊朗)。
而且这几个国家有的是美国对手(中俄伊),有的只是表面上的盟友(巴基斯坦和印度),并没有像英法以色列这些有核国家那么听美国的话。
如果想要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同时影响这几个国家,拿下阿富汗并通过这里向周边扩散是最理想的选择。
就是因为地缘环境实在是敏感,导致阿富汗这个没有一点资源、国土大部分都是山区的贫穷小国,一直招惹列强的觊觎。
前文我们提到,苏联跟中国翻脸绝对是个败笔。现在我们聊一下为什么是个败笔,以及中国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陆权和海权理论框架下,你会发现中国同时具备了陆权大国和海权大国的基础。
首先,中国有辽阔的国土和足够的纵深,有相当一部分国土(西部、北部、西北部)位于世界岛中心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土处于世界岛边缘地区。
比如处于盛世的汉朝、唐朝时期,往西最远可以到达中亚地区,往北可以触及贝加尔湖一带,往南可以染指中南半岛。
当然,除了蒙古骑兵这个bug般的存在,历代封建王朝远距离投送都是暂时的,无法稳定维持。
因为荒凉的世界岛中心区太依赖后方的支援,巨大的消耗足以让一个王朝财政崩溃。几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比如汉唐明),往西能维持稳定统治的极限就是河西走廊(注意稳定两个字)。
如果国家衰落,失去对世界岛中心区的控制权,也能依托边缘地区的国土纵深做防守。
因为边缘地区地理环境良好,大片国土(关中、中原、四川等地)都适合农耕生产以养活大量的人口。所以历代王朝都能守住基本盘,守住陆权大国的底线。
典型的就是宋朝后期,失去了全世界岛中心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我们熟知的燕云十六州就属于这个地带),最后还是苟活了很多年。
图中虚线大致就是燕云十六州,丢失这些地区,中原王朝就得在平原上迎战游牧民族的铁骑
其次,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如果力量允许,至少可以对两个方向的海洋施加影响力(太平洋和印度洋)。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个海权大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权的巅峰,通过海上力量将国家的影响力传播到了南亚乃至非洲。
当然,中国的海权衰败也特别快,但这至少证明中国确实具备成为一个海权大国的基础。
纵观世界,同时具备陆权和海权环境的国家貌似不多。除了苏俄,也就是中国了。
至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这样的,虽然同样有很大的面积,却远离世界岛中心,所以只能算是岛国/半岛国,有海权没有陆权。
从地图上能够正常的看到,如果把中国纳入自己的阵营,美国将在世界岛边缘地区的对苏联形成一个完美的半圆形包围圈。
无论是东、南、西的哪个方向,苏联的海军都没有出路,而北边是冰冷的、长期冰冻的北极,围不围都一样。
而苏联获得的优点是有了一个同时具备陆权和海权的伙伴,并在在世界岛边缘地区获得了一个突破口。
如果美国还想通过边缘地区实现对陆权国家(苏联和中国)的绞杀,只能把围剿的防线退至太平洋的岛链(也就是现在围剿中国的三道岛链)。
有中国站队,苏联在世界岛东边的地缘环境确实好很多,至少不会自己直面边缘地带的围剿势力。可一旦跟中国翻脸,东边就彻底被围死了。
而苏联后来寻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就是想进一步强化这个边缘地区的海权控制。
其实这个想法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是没问题的,毕竟中国不会只满足于做一个陆权国家。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两国彻底闹掰。气急败坏的苏联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然而美国放话出来:如果苏联有一枚弹道导弹离开了发射架,美国就会对苏联进行核打击。
中苏翻脸,美国立马意识到这是再次拉拢中国的好机会。一旦中国加入美方的阵营,美国人当初设想的对苏联半圆形包围圈就可以成型,苏联将被彻底围死。
可以说,苏联在60年代抛弃中国这个陆权大国和潜在的海权大国是一次极其短视的行为。
如果当年苏联能把中国当做一个合作伙伴而不是跟班来对待,以巩固自己对世界岛边缘地区的影响力,再加上两国庞大的人口技术带来的市场潜力,苏联的下场不会有那么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所有的海外基地。不要说对边缘地区的影响,能保住自己的世界岛核心地区就不错了。
而中国又具备成为海权大国的潜力,于是包围圈接踵而至(也就是现在的三道岛链)。
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国土和遗产的俄罗斯虚弱不堪,面对美欧的围堵,只能退守世界岛陆地,并表现出一幅与世无争的的姿态(90年代开始就一直表示想加入北约)。
你俄罗斯毕竟还有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四大洋的出海口还在,四大舰队还保留着。
假以时日,控制着世界岛中心地区的俄罗斯如果缓过来,那就能再一次凭借陆权大国的优势向世界岛边缘地区施加影响力。
当然,北约东扩目的倒不是为了直接进攻俄罗斯(你当俄罗斯手里的核弹是玩具呐),而是为了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远离世界岛的边缘地区。
看看北约几次东扩后招揽的国家就能发现,每一次东扩,俄罗斯离海洋就更远一点。
尤其是波罗的海周围的国家,包括瑞典和芬兰都加入北约后(2024年加入),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就名存实亡了——本来空间就狭小,现在还被敌人包围,还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再来看看南边,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俄罗斯另外一大舰队——黑海舰队及驻地克里米亚就孤悬海外了,这跟废了有什么区别呢?
剩下的北方舰队面对的是常年结冰的北极,太平洋舰队面对的是美日韩联军,俄罗斯的海权几乎就丧失殆尽(虽然现在已经丧失的差不多了)。
乌克兰如果也加入北约,黑海舰队就废了(当然,乌克兰没加入北约,黑海舰队现在也已经废了)。
所以,俄罗斯坚决反对乌克兰接入北约,不单单是面子问题,而是这实实在在的关系到俄罗斯未来的海权利益和防御纵深。
倒也不是说北约招揽乌克兰后就敢进攻俄罗斯本土,而是北约要借乌克兰,加强完善边缘地带对俄罗斯的包围圈,全面压缩俄罗斯的回旋空间,让它憋死在陆地。
其实吧,2022年战争开始的时候,俄罗斯要是真的那乌克兰拿下了,那它的状况会好很多。
然后,可以集中力量在东欧地区,阻止北约进一步的扩张。别说瑞典、芬兰得掂量一下是否要加入北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得看俄罗斯脸色行事。
注意,上面说这些,只是解释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原因,不要理解成小编支持俄罗斯的行为。
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的遗产那是相当丰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体系完整的海陆空三军装备。从洲际弹道导弹到防空导弹,从图-160战略轰炸机到苏-27系列战斗机,从造船厂到飞机场,一个大国该有的东西乌克兰都有了。
而且乌克兰地处欧洲平原,又有大西洋暖流滋润,属于温带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乌克兰很适合农业生产,有“欧洲粮仓”之称。
工业、农业、军工业齐全,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个国家在诞生的时候就有这个运势。
首先,在欧美的忽悠下,乌克兰废弃了自己大部分的武备——卖的卖、拆的拆,遗弃的遗弃。
这一举动,触了俄罗斯的逆鳞。原因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他要么加入俄罗斯,要么保持中立。
可悲的乌克兰没有看清欧美真实目的——人家不是看重你,而是为了恶心俄罗斯。
如果乌克兰还保持不错的武备,俄罗斯未必敢动他。可你已经自废武功了,还能咋蹦跶呢?
乌克兰的历届领导者要是稍微有一点政治智慧,做到左右逢源,下场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印度大部分国土都处于温带和热带,两面环洋,雨水充足,很适合居住;而且平原居多,很适合农业生产,这也是印度为什么能养活全球第二多人口的根本原因(现在好像是第一了)。
印度属于半岛地形,东西两侧是大洋,北面则是喜马拉雅山脉。无论从哪个方向,外敌都不容易入侵。(相比于中国,北边是辽阔的草原地形,历史上无数次的外敌入侵都是从这一方向过来的)
而且,印度半岛在世界岛边缘地带,且处于半圆形包围圈的中心位置——往东能进入太平洋影响东亚地区,往西能进入地中海在欧洲有所作为。
这个图直观的对比出中国和印度的国土条件,印度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区,而中国大片国土都是山地
配不配只是因为当前没有作为,但是印度的这个地缘环境,加上足够的国土纵深,确实具备这个潜力。
如果印度倒向苏联,那苏联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印度洋港口;如果印度倒向美国,那半圆形包围圈就极度完美了。
印度明白,美苏拉拢自己,可不是因自己这头象有多可爱,而是因自己实在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印度心里清楚,若选择站队苏联,那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毕竟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洋,站队苏联就得面对美军强大的海上力量。虽说占据了地缘优势,但只有少数的军事势力来支撑,优势就成劣势了。
那要是站队美国,表面上看苏联难以给印度军事压力。可美国是一个只需要走狗不需要朋友的国家,跟美国站一起只会被当做围堵苏联(现在是中国)的工具,而不是合作伙伴。
问题来了,我有好几亿人口,广袤的国土,优越的地理条件,为何需要去当别人的狗?
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和政治智慧,印度得以在美苏/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两头通吃。
综合陆权论,海权论和边缘地带理论,一个占据世界岛中心区的陆权国家可以依托于大陆向世界岛边缘地区施加影响力(俄国/苏联就是这么做的)。而占据边缘地区地区的及海权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对陆权国家进行围剿(对苏联和俄罗斯的围堵就是这一个思路)。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一次次的冲向俄国/苏联的纵深,也几乎占据了世界岛的核心区。
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德国是不是就是按照世界岛理论去制定战争策略的,不然为什么总是瞄准占据世界岛中心的俄国/苏联?
德国的海权环境并不是很好,看一下地图就知道,它的海岸线不足,出海口不够开阔,德国海军舰艇一出海就会面对英国皇家海军的监视,这些都是问题。
如果德国能控制了世界岛的中心,再加上大西洋沿岸的法国、丹麦、挪威等国,那么德国将成为一个独霸陆权和海权的边缘地带国家。
进,可以依托海上力量,将英国、美国等海洋势力彻底逐出欧洲大陆;退,可以依托大陆的纵深和铁路网进行相对有效的机动防御。
蓝色为二战期间德国攻下过的欧洲地区——德国很接近统一欧洲、称霸世界的梦想了
所以,无论是海权国家(英美)还是陆权国家(苏俄),都不可能容忍一个占据边缘地带的霸权出现。
尤其是二战,哪怕英美和苏联的意识形式水火不容,两边都要联合起来绞杀德国。
中国的陆权和海权环境是自带的,不用靠战争来获取。这也是怎么回事美国会如此忌惮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就是一个标准的占据了世界岛边缘地区的陆权大国。
这样的地缘环境让中国具备了极大的潜力成为一个陆权和海权大国,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简直是一定的。
而且思路都是一样的:将边缘地带(韩日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联合起来,将中国困死在陆地。
发现没有,从18世纪对拿破仑法兰西的围剿,到一二战对德国的绞杀,再到冷战对苏联的围堵,哪里都有英国的影子。
每一次欧洲大陆有一定的概率会被统一的时候,英国就会跳出来搅局。英国的这个搅局行为,让自己荣获“搅屎棍”称号。
那么,英国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参与欧洲大陆的事物呢?为什么每次都是以搅局者的身份出现呢?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国土没有一点纵深、也没多少资源。这样的国家,要对世界施加影响力,就必须控制世界岛边缘地区,然后通过边缘地区由外向内的渗透。
中东的埃及、中亚的阿富汗、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群岛、东亚地区的香港,这些世界岛边缘地区既是英国的殖民地,也是英国海权的象征。
然而,要是欧洲大陆出现同时占据世界岛中心区和边缘地区的霸权,那么这个霸权就可以把英国彻底逐出欧洲大陆,甚至危及英国本岛。
所以,英国是一定不可以容忍拿破仑、希特勒统一欧洲大陆的,哪怕打压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就要接受沙俄和苏联的崛起。
欧盟如果太过团结,甚至形成名义上没有统一、实际却很统一的联合体,那这个占据世界岛中心区和边缘地带的“联合体”是不会再把英国放在眼里的。
所以英国根本不想看到欧盟内部铁板一块,一个零碎的欧盟才符合英国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美国国土面积很大,但不是一个陆权国家——离世界岛太远。美国要想对世界施加影响力,一定要通过海上力量进行。
只控制各地的的海岸线、海峡、海岸线是不够的,毕竟人终究要弃舟登陆,所以还要控制世界岛的边缘地带,才能锁死陆权国家。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就一直在积极的联合世界岛的边缘国家围堵苏联。当初拉拢新中国,就为了让这个包围圈更结实。
而在苏联解体后,中国这个占据世界岛边缘地区的潜在海权大国又成了美国下一个要围堵的目标。
不过,美国这几年发现了,这条由日韩、冲绳、东南亚群岛组成的第一岛链似乎不大牢靠了。
本来,东南亚那些国家都是美国忠实的狗腿子。在美国的授意下,不断给中国上眼药——抢岛的抢岛、抢资源的抢资源,甚至还出现暴力排华的行为。
然而,2016年那次南海危机,美国人直接撂下挑子跑路。那些国家发现,关键时刻美国是靠不住。
所以,美国这些年又开始积极拉拢澳大利亚,作为新封锁线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澳大利亚这么积极。
人类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地理条件下跳舞,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重演,因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一样的。
这个主题很大,肯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的。有遗漏的地方,或者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补充,以后咱们再细聊。
看看地球的梳扭,阴极在地中海,阳极在青藏高原。但青藏高原没人烟。所以世界岛中中在地中海。但地球中心在中国
从宏观角度谈世界格局及动荡变化,高瞻远瞩,内涵深刻,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让人不仅耳目一新,而且茅塞顿开。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